信心

每個人都帶著自己的欲求來學習佛法,當我們的欲求得不到滿足時,我們會否感到沮喪?我們又會否檢視:我們的欲求和佛陀的核心教育吻合嗎?在佛法的學習過程中,又應如何一步一步地增強我們的信心?

開印阿阿闍梨以善星的事跡講起,囑咐我們應把握佛法的核心價值,以正見為導,培育對法的信心。

阿闍梨在馬來西亞寂靜禪林佛歡喜日之開示

English

開示筆錄:

馬來西亞寂靜禪林佛歡喜日、孝親報恩大法會
開印阿阇梨開示

大家好,我今天跟大家講一則故事。

佛陀在世的時候,有一位善星(Sunakkhatta),他是毘舍離的離車族王,在經典中說他後來離開法和律,也就是所謂的還俗、離開僧團。在長部24經、長阿含15經都有提到他。

由於善星比丘不具足正見,雖然他出家為佛教比丘,可是卻經常讚美、讚歎和嚮往裸體外道。而且他修行是為了追求神變,所以在經典中多次提到,他要求佛陀給他顯現神通。

這些要求,根據經典的記載,他並沒有得到佛陀正面的回應,因此他心中有一些不滿。由此得窺他的欲求並不是佛教的核心價值所在,也不是佛陀所倡導的,所以他後來還俗了。

我們知道善星從外道信仰轉到佛教來,在中部105《善星經》,是記載他的出家之前佛陀對他的一些開示;然而中部12《師子吼大經》是他還俗後的一段記載,提到他毀謗佛陀。

他在毘舍離對大眾宣說他曾依佛陀出家,並告訴大家佛陀不是聖者,他是通過聰明才智編出一套教法去教導別人,實際上他並沒有證道經驗。這段話在《師子吼大經》就是很典型的善星對佛陀的毀謗。

當時佛陀告訴舍利弗,其實善星是出於瞋恨心而毀謗老師、毀謗佛陀。由於他對佛陀沒有信解,不知道佛陀的功德,沒有見到或聽到佛陀具備種種神通,因此無法滿足他的欲望。

每個人都帶著自己的欲求來學習佛法,首先我們要知道佛陀的核心教育在哪裏?佛陀的核心價值是滅苦、解脫、證得阿羅漢,就是指斷盡煩惱的聖者,即佛教所謂的究竟法。

我們常說佛教最為究竟,但是實際上「究竟」(niṭṭhā)這個詞,不止在佛教中出現,如果我們多看一些經典,我們不難發現其實外道也講他們是究竟的。

印度當時有很多修行的學派,像婆羅門教,他們施設以梵天界作為究竟的;而一些苦行外道,他們施設光音天作為究竟的;一些遊行僧、行腳僧之外道,他們是以遍淨天作為究竟的;還有一些活命派的修行者他們施設無想有情天作為究竟;而佛教卻以阿羅漢的境界作為究竟的。

所以每一個學派都是一個究竟,其實當一個學派在設他的究竟的時候,你就要知道他的核心價值在哪裏了!

我們縱觀目前世界上的宗教,他倡導升天,所描述的上帝如果還有脾氣,這個天應該是施設在欲界或阿修羅。如果五欲很薄,可能是高境界的欲界天,若沒有五欲可能是色界天。

所以每一個宗派都預設了它自己的立場,這個預設在佛教裏面,我們就稱它為“施設”(paññatti)。

佛陀曾經說過我施設緣起法,令你們了知,其實這個施設,paññāpeti就是pajānāti了知的使役動詞,用使役形式來展現的使你了知。

當一個老師他有了經驗,他在教學上,他將體會到的總結及表達出來讓我們知道,所以叫作施設(paññāpeti),然後當你了解領會到之後,你就受持然後開始實踐。

佛陀所施設的內容像緣起、四聖諦、八正道等。施設有個前提,就是要自己對這個東西有深刻的經驗、體會,透過語言、透過教導讓跟隨你學習的人領悟到這些法的內容。在佛教裏面就叫如實知(yathābhūtaṃ pajānāti)。

成佛、成阿羅漢,成辟支佛,這三種聖人的共同點就是斷盡煩惱的涅槃(nibbāna),因此證得菩提、斷盡煩惱就是佛教的核心價值。至於修福業,我們在輪迴中改善輪迴品質的福業也是佛陀的教導之一,但它不是最核心的部分,他只是基礎功。

所以如果修學佛法,把佛教只是施設在修福業、修禪定、升長壽天,或為了神通而學佛,不能說錯,但是沒有真正掌握到佛教的中心思想、核心的部分。

信心有分為這幾種層次的,有些信心純粹只是一種信仰;有些信心乃透過思索、強化之後的信心;有些信心是證悟之後的信心。

說個譬喻,我最近兩年開始居住在美國,在科羅拉多州的丹佛之郊外,這個地方是個高原,平地的地方平均海拔就有2000米(6000多尺)。

我在那邊碰到一些居士,他們種了一些絲瓜,有位陳媽媽非常好,她說:“師父我留個大絲瓜,等到您來,我才煮給大家吃。”我好奇地問:“誒,這裏有冬季會下雪啊,你這絲瓜怎麼種啊?”,她說她準備好秧苗,到了四五月,太陽出來了,趕緊播種,通常在秋時就趕緊收割,前後時間也不超過半年。這是她的經驗,她在那地方住了幾十年,她懂得施設什麼時候播種、收割。我們初到貴地,必須先相信這些人的經驗。所以這種信呢,是第一種人。

第二種人,他一定會問為什麼要五月播種、九月收割?若你追問下去,這個老人就會分析給你聽,如果你知道那個理論、理由、邏輯的背景之後,你的信心就會更深一層。

回首佛陀走過了古仙人道,他告訴我們不要造惡業,多修善業,避免我們墮惡道。我們聽了之後跟著去做,我們相信不去思索,所以有第一種人就是不假思索,我相信就是了。

第二種人就會問為什麼不能造惡業要造善業,為什麼造惡業會墮惡道等,進一步你要聽聞佛法,透過譬喻領會到這個邏輯道理之後,你相信了因果,這種信心就是強化後的信心。

最後你實際證到佛陀所教導的戒定慧乃至布施等福業,你產生了實際運作之後,強化了你這個信心,到最後當你真的見道、修道、證道之後,你這種證得之後的信心就更加強大了!

所以信心的建立也是跟每個人的根性有關,有些人說我是“信行人”,我聽了就可以了,不用去理解那麼多,也有些人說,我是“法行人”,我必須打破沙鍋問到底。

這兩種人可以透過正法看出來,有一種人跟著做就是啦!這種人的優點是實踐性比較強;另外一種人打破沙鍋問到底,他的優點是當他理解這個道理之後,他的信心會更強化。

這兩種當然都有缺點,一聽就相信的人最怕遇到邪師邪見,他一聽就相信了就麻煩;至於那打破沙鍋問到底的人,如果哪一天鍋打不破,問不到底,他永遠沒有信。

所以各位,我們從這些經典和譬喻所得到的啟發就是:不能太過極端,要有信心。

因為在我們還不懂得種瓜之前,初到貴地,要聽一下老人家的話,那我們學習佛法應該聽佛陀老人家的話,但是進一步最好要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一定有一個理論在背後。

然後按部就班地去實踐,慢慢地體會,我們信心就這樣一步一步地越來越深化、強化跟廣度化,廣攝一切,普及一切。這樣的信心才是穩定的,才不容易退轉。

好,這次的開示銜接這個佛陀日,再進一步跟大家分享這“信心”。這次的疫情是數百年不遇啊,我們活在這個時代遇上了。

在這裏我以這些法的內容供養大家,願大家懂得觀察每個人的因緣,其實每個因緣都恰恰好、剛剛好,懂得珍惜它,有什麼因緣做什麼事情,疫情來了就做好疫情應該做好的防護,那用疫情這樣的因緣繼續再學習,在菩提道上不退轉。

筆錄/整理:覺林/靜觀

(已經馬來西亞寂靜禪林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