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別」與「執著」 ーー誰在製造混亂?

我相信,諸位剛開始學佛,有聽到兩種說法,你自己常常都會感到混亂。比如說,有人會告訴你:學佛,要有正見——對什麼東西都分別清楚。可是,又有人會告訴你:這個分別知見太多,是煩惱的來源,所以,不要去分別。

可能你也會聽到一種說法:學佛要積極、要精進。很多東西都要刻意地、努力地、故意地去改造它。又會聽到有人告訴你:這種積極就是執著,什麼都隨緣就好——隨緣度日最自在。你們聽了之後會不會混亂啊?

在緬甸也發生了一件事情。聽說有一位禪師,不知道在錄音,還是在著作中說過一句話。他說:你們修這麼多的福業做什麼?這些福業只不過是延長你的輪回。聽了之後,你到底要修還是不要修?

剛才我所舉這些例子,請問有沒有對錯的問題?如果您問我的話,我說:可能沒有對錯問題,是看對什麼人說的問題,或者這個人修行到哪一個狀態的問題。也可以說,對不同的人,講錯了,就變成錯;講對了,就變成對。

我再舉一些例子作為解讀。

在修vipassanā(毗婆捨那)的時候,要體驗到無常、苦、無我,乃至空性,的確的,連這種「我想要修,我想要成佛,我想要成阿羅漢,我想要成為有福報的人」的造作心,都要生厭、離欲、滅盡,都要看見它的過患。對於這樣的人來說,連「想去修福業的這種意圖」,都要產生離欲。Nibbidā,古代翻成厭離。所以你在nikāya(尼柯耶)中會看到,佛陀的確有對一些比丘們這樣說的。

可是,你又看到佛陀也會跟弟子們說:你要多修福業啊。經典中所說的「對比丘說」,其實也可以是現在對我們說:你們要多修福業啊!為什麼呢?因為福業是快樂的同義詞啊!你有福,你才快樂啊!

可是,佛陀又說:輪回是苦的。所以,聽起來,你常常會混亂。其實,這個問題並不難解答的。怎麼說呢?你首先要知道,你今生能不能夠證阿羅漢?如果你覺得,你今生沒有辦法證初果,你還必須像一般凡夫這樣輪回的話,那建議你:福業多修啊!因為在你還沒解脫之前,你還得要仰仗這個福業來輪回啊!不管你修什麼法門,乃至連中國方便法門中的念佛,都「不得少善根福德因緣」。我還沒看過哪個法門不需要善根福德因緣。善根是過去世帶來的果報;福德是今生修的福業。這兩個都不能少,少了都不行。所以,我們在還沒證得解脫之前,我們必須要靠福業。

那請問修了福業的人,可不可以修出世間法啊?當然也可以啊!但是,你要知道,在你還沒證得解脫之前,你還得要靠福業去輪回了。

輪回的時候,不要像一般的人貪圖享受福業帶來的果報,應該把福業迴向於菩提。後來的佛教有專門的名相用於處理這種世間的福業:一個叫sambhāra,即菩提資糧的資糧;另外一個,叫做pāramitā,即波羅蜜。這兩個常使用。

不僅是修福業,修奢摩它跟毗婆舍那也一樣,都需要故意去修。所以,對於一個想過對岸的人,他需要去尋找一艘船,或者搭一艘船。他尋找的時候,請問有沒有故意去找船?然後,故意登上船?到了對岸,才說:把船放下。你千萬不要把船背在後面,繼續上路。什麼人可以連這種意圖——故意造作的心都能捨?是到對岸的人,才真正有資格「放下」啊!

至於那種還沒過對岸的人,就拿已經過了對岸的人說:你看,他已經「放下」了,因此我也「放下」。你可以「放下」,但你永遠過不了對岸。

所以,故意不一定都是壞事。首先,故意做善事,故意離開惡事是好事,故意做惡業是不好事。

比如,我發現我這個人吝嗇,我就故意多做佈施。是不是改變習氣的開始啊?我知道我常常殺生,我故意不殺生,而且我還故意放生,是不是改變了?我以前常常是尖酸、刻薄、諷刺的,我現在多贊美人、欣賞人,是不是也是故意啊?很多的故意可以往好的方面開展。先不要一開始就說:思心所是無常、苦、無我,我不要執著於它。在《阿毗達摩》的教學上,你剛開始,你要瞭解它、善用它——至少你還沒登彼岸之前,不要學著別人「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這個法還包括竹筏——用竹子綁的竹筏過對岸。你過了對岸,你還背著這艘船——竹筏,的確是有問題的,但是,至於連船都還沒看見影子的,不要誇下海口:現在就捨–「放下」。

在緣起有、業有、真實的地方來說,你沒有過對岸,你就捨,你並不在對岸。的確,從對岸看過來,你也在對岸,不過你這個是叫此岸。諸位可以理解吧。

筆錄:劉智勇(摘錄自開印阿闍梨《攝阿毗達磨義》新講第26講「思心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