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龜般若精舍「四念處」禪七心得

時間總是無聲無息中流逝,我們不知如何來到這個世間,也未曾想出生即是邁向死亡,忘記了曾經生生世世在輪迴中流轉,甚至忽略了無常就如同死神的鐮刀抵著每個人的脖子但眾生仍舊沉溺在貪、瞋、癡的網羅中不自覺。佛陀哀憫眾生在六道輪轉中的苦,於是指出了一條可以讓貪、瞋、癡不起,無明永盡的道路。就如同《大念處經》開宗明義提到:「諸比丘!此是使眾生清淨,超越愁悲,滅除苦憂,成就正道,體證涅槃之唯一道路,此即四念處。」

這次難得的因緣來到了高雄偏山的六龜般若精舍,參加為期七日的「四念處」禪七。這是我第一次參加禪七,有了先前禪二的經驗,這次提前一個多星期就為了此次禪七調整作息,讓自己更快適應禪修的狀態,早一點進入狀況。

本次禪修的主題是「四念處」,由美國寂靜禪舍的開印阿闍梨指導禪法。四念處對於有接觸過《雜阿含經》的人應該都不陌生。《雜阿含經 》第607經佛陀提到:「有一乘道,淨諸眾生,令越憂悲,滅惱苦,得如實法,所謂四念處。」所以佛陀直指修習四念處是趣向解脫的一乘道。這次開印阿闍梨指導的四念處是以身念處的界分別觀為下手處,透過地、水、火、風四大的自相去如實觀察身體的覺受,而不是透過的既往的經驗來認識四大的自相。當現場實際操作的時候常常會掉到概念法中而不是真正的知道身體的觸受。所以身念處其實就是幫助我們重新認識自己的身體,讓心回到身體上去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知道在一呼一吸間四大是怎麼運作配合的。當自己的心真正能平靜下來的時候,才能真正看到我們平常不會注意到的細節。諸法就藏在細節裡,只是我們的心習慣了向外攀緣而忽略了法其實就在我們身上。

能體會到四大的自相後,緊接著對於四大的變動我們的心因為不如理作意而產生了各種感受。迎合自己的喜好而有了樂受,反之則產生了苦受,亦或者兩者都不是而被歸類在捨受(不苦不樂受)。然而種種的受只是心識知過程中憑藉著過往的習慣,自然而然所作出的反應。但是平常我們的心很忙,一直在外面跑來跑去,在很短的時間內做出反應,而有了苦受、樂受、捨受。但很快的,心又被另一個境吸引,受又發生了變化。所以好好地察覺,我才發現過去為何不能很明確的卻說出我心裡的感受。我想根本的原因是心根本不在我自己的身上,而是在外面飄來飄去。難怪禪修的前幾日阿闍梨一直強調記得先把心抓回來,讓它安住在身體才開始用功。透過阿闍梨教導的方法,發現身念處能幫助心安住在自己的身上,當心安住不浮動時,心中生起的感受則能清楚地感知。其生起而後漸漸遞減的過程也可明顯的察覺到,而不似平日生活中,只知道當下生氣了,或是當下很快樂,而受的變化以及心何時恢復平靜,則不得而知了。這種不自覺是癡的狀態。

林林總總敘述了那麼多只是要描述一位初次參加禪七者的感受,但是當感受被描述時就落入了概念之中。概念能夠幫助了解外境,但唯有透過直接的體驗,才能累積出世間的資糧。

這次的禪七是一次難得的體驗,讓我對於佛陀所描述的修行次第有更強烈的信心,相信真的有一個貪嗔癡永盡的境界叫做「涅槃」。《理目足論》中提到「由境正故智正,不由智正故境正」,這次的念處禪七讓我踏進的真實法的境界,雖然只是淺淺的一窺樣貌,但總算也走進門內看看門內的世界,而不是站在門外去想像門內的世界。我想能依開印阿闍梨教導的步驟練習,看見諸法共相是可被預見的。

再次感念開印阿闍梨指導四念處禪法,開仁方丈每晚開示經典法義。感謝般若精舍的住持、法師們,以及禪修期間的義工的護持,讓我們能在這隆冬時節給自己一次心的體驗,讓今年有一個善美的結束。Sadhu。Sadhu。Sadhu。

文:法旭